研究人员只需提出一组最终材料具有的特性和参数,人工化学家会通过智能分析和计算,选择消耗最少的原材料和合成方式,并通过自主实验来确定最佳方案。与流行的“机器学习”不同,人工化学家既有记录数据并用来确定下一个实验的“大脑”,又有执行实验和确认实验结果的“身体”。人工化学家采用了Abolhasani实验室开发的自动Nanocrystal工厂和NanoRobo流动合成平台。目前的测试证明它每天可以运行至少500个量子点合成实验。
以往的人工智能大部分生活在硬盘和内存里,人工化学家则突破了“次元壁”,能直接将自己的“想法”在现实世界中通过物理手段来验证。很多科研工作是相当枯燥的,繁琐、重复的实验填满了日程表。如果这种可以24小时工作并且还能有点“小创新“、“小突破”的机器人研究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,未来人类的科技工作也许需要重新定义了——每天只是萧规曹随,在前人已有的框架内小修小补而缺乏创新和突破的所谓“科研人员”,无论是实验员还是“专家”“教授”,都可能失去他们的岗位。而那些从未停止“仰望星空”的人,则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。
参考文献:
1.http://www.bio1000.com/qiye/202006/0559732.html
2.http://dx.doi.org/10.1002/adma.202001626